2012年,全球光伏产业低迷。
施正荣去年曾对国务院调研组表示,企业不需要多少直接贷款,只需要政府明确未来的新能源电力发展规划。重点在经济发达地区选择网购电价格高、电力负荷峰谷差大、补贴相对少、用电量大且负荷稳定的工业园区,按照自发自用、就地消纳原则开展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
总体上反而延缓了国内市场的启动,已经启动的建设也可能因为政策落地慢,遭遇并网和补贴难题。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早在光伏企业出现困难时,即以有专家提出,由市场推动。国家能源局25日发布消息称,早前召开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座谈会,传达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精神,研究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具体措施,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不够用的情况,存在多年,一直无解。光伏救市举措一波接着一波,行业却兀自在寒冬中挣扎。
但此后,施正荣的尚德电力被国资接管,大银行追债一批龙头企业都在苦苦挣扎。相较与前期补贴装机,度电补贴较为有效,能以同样的资金撬动装机发展,奈何标准一直不出然而上述事实,却为中国光伏业遭遇寒冬埋下了隐患。
目前,中国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次重新洗牌、整合升级的过程,这已成为业内共识。欧洲市场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欧盟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涉及中国上千家企业的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在中国光伏业步履维艰的今天,欧盟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对中国已经失血过多的光伏业无疑是雪上加霜。要走出困境,必须依靠行业整合升级。而在我国,光电还没有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
在光伏产品设计研发、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光伏设备的营销推广这些方面,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光伏专业毕业生也很难找到这方面的岗位。国内一些主营业务为汽车、饲料等的上市企业纷纷跨行进入光伏领域,一些小型民间资本也跟风而来。
那么,中国的光伏行业在国际光伏市场能否打一场翻身仗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员工具备竞争力,光伏人才需求方能再创新高,中国光伏业才能重整旗鼓。然而,好景不长,在经历了疯狂的扩张之后,中国光伏产业在今天却到了举步维艰的阶段。归根结底,重视员工技能培养,改变人才利用结构,才能突破整个产业处于价值链条中低端的尴尬困境。
1998年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成立,其产品涵盖了硅棒、硅片、电池和高品质组件的安装等产品线,目前是全球拥有相对完整产业链的光伏厂商之一;2001年国家推出光明工程计划,旨在通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解决2100万偏远山区人口听用电问题;2003年英利、无锡尚德相继投产,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通过,鼓励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加快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产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中国成为生产太阳电池最多的国家,产量从2006年的400MW一跃达到1088MW.《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更是提出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国建成2万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100万千瓦,全国光伏电站总容量达到20万千瓦。之后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以及金太阳工程也都对我国光伏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只有技术高、效率高、成本低的光伏企业才有生存空间。
下面的数据也足以说明中国光伏业曾经的辉煌: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7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为了生存光伏业曾大量经济性裁员,但是当经济性裁员已经不能止血的时候,欧盟双反下的中国光伏业如何才能自救?曾经辉煌的中国光伏业就在两年前,光伏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稀有名词,但是现在打开网媒和纸媒,光伏产业已经成为不少地方官员产业规划的流行词.在各种大力推动太阳能产业发展政策的刺激下,以各大光伏企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光伏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
可以说,缺乏核心技术进一步加剧了光伏产业今天的困境。那么,我国新兴的太阳能产业为何蹒跚起步就遭遇困境?我国光伏产业当前的危机,从表面上看是光伏企业在高额利润趋势下盲目扩大产能所致,但是深入分析却会发现,地方政府的越位扶持对光伏产业的盲目扩张起着推波助澜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光伏巨头只是一味追求产能规模却不重视员工技能培养,产能过剩的同时,也堆积起了人才泡沫.谈创新?没有那么容易。中国光伏从无到有,得到政府扶持的光伏产业园在各地开花,产能迅速占到全球的7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国包揽了前五名,在美上市的部分光伏企业股票屡创新高,该产业成为我国民营制造业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已投产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业、6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电池企业、330多家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光伏产业在今天何以举步维艰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历史并不长,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也就是近年的事情。于是,一些后进入的企业和实力较小的企业难以为继。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所说:国内光伏行业用了三到五年的时间走了国外十年的路,这使得今后的十年无路可走。
若自救,必捅破人才泡沫国内的光伏产业曾经爆发式增长并风光无限,被誉为三高行业(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和以往不同的是,本届经贸混委会也正值中欧光伏产品争端磋商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被看作本届经贸混委会最大的看点。
从现在开始到8月6日将是双方谈判关键时期,如果双方协商一致的话,欧盟委员会可能会撤销临时关税。此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有一个初裁结果,也就是从本月的6日开始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关键的器材,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最近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中欧谈判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希望尽快达成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一个协议。因为按照欧委会此前强硬态度,在6月6日开出的关税税单,可能就是一步到位的47.6%,但是欧盟暂时放弃了其强硬的态度,并创造性推出了分阶段征税的方案。
据报道,中欧双方今天在北京举行第27届中欧经贸混委会。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国产品出口一旦限制之后,欧洲相关从业人员比如说像进口商,售后服务人员,批发零售商等等,涉及到刚才提到20多万人有可能面临失业风险,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产品一旦最终被排挤出欧盟以后腾出来的市场也不一定像欧洲人自己所想象的一样,被自己的产品替代,相反可能会是被其他像中国台湾、日本这样竞争力强的产品所挤占。对于这样一份初裁结果,业内认为还是好于此前预期。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相信中欧彼此都会珍惜机会,从维护中欧合作的大局出发,采取务实的态度共同努力来尽快达成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一个协议。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也就是在8月6日,这个时间点传出一个信息,双方对话的大门并没有彻底关闭。今天在中欧经贸混委会上,中欧经贸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将直接对话交流,这可能也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打击中国企业欧盟他自身的日子也不好过,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主要就是欧盟有可能会遭受中国更强有力的贸易反制。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使欧盟消费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下滑,导致欧盟三年内失去24.2万个就业岗位以及272亿欧元的损失。
沈丹阳:自6月4日欧方初裁以来,中国政府和光伏产业的代表,就价格承诺谈判问题与欧委会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协商谈判来解决贸易争端是中方既定的方针,这个方针没有改变。目前双方从产业代表到技术层面到部长贸易委员都在积极进行沟通,相关谈判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这个案子双方好不容易能够做下来,好好谈。
本届会议,将谈论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最新磋商情况。经贸混委会是中欧间年度部长级经贸对话机制,今天上午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欧委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将共同主持会议,双方将认真总结过去一年里双边的经贸关系发展情况,研究解决包括光伏贸易争端等等在内的双边经贸合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探讨进一步深化双边务实合作的新途径和新领域。到了8月6日,如果双方磋商没有达成一致的话,将从11.8%的临时反倾销税,上升到47.6%经贸混委会是中欧间年度部长级经贸对话机制,今天上午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欧委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将共同主持会议,双方将认真总结过去一年里双边的经贸关系发展情况,研究解决包括光伏贸易争端等等在内的双边经贸合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探讨进一步深化双边务实合作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相信中欧彼此都会珍惜机会,从维护中欧合作的大局出发,采取务实的态度共同努力来尽快达成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一个协议。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国产品出口一旦限制之后,欧洲相关从业人员比如说像进口商,售后服务人员,批发零售商等等,涉及到刚才提到20多万人有可能面临失业风险,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产品一旦最终被排挤出欧盟以后腾出来的市场也不一定像欧洲人自己所想象的一样,被自己的产品替代,相反可能会是被其他像中国台湾、日本这样竞争力强的产品所挤占。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也就是在8月6日,这个时间点传出一个信息,双方对话的大门并没有彻底关闭。目前双方从产业代表到技术层面到部长贸易委员都在积极进行沟通,相关谈判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这个案子双方好不容易能够做下来,好好谈。
对于这样一份初裁结果,业内认为还是好于此前预期。据报道,中欧双方今天在北京举行第27届中欧经贸混委会。